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应当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,并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措施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城市、村庄、城镇建设规划时,应当合理划分功能区,布局建筑物、构筑物和道路,防止噪声污染,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静。《条例》还规定了环境噪声标准和环境噪声监测、工业噪声污染防治、建筑噪声污染防治、交通噪声污染防治、社会噪声污染防治和法律责任。
噪声的防治措施噪声由声源发出,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接受者,才会发生危害作用。因此,对噪声的控制治理必须从声源、传声途径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的声学系统出发,综合考虑,制定技术上成熟、经济上合理的治理方案。
一、控制声源
降低声源所产生的噪声,是防治噪声污染最根本的途径。
1.在工业生产方面,贯彻执行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。可改进设备的结构设计(金属材料做成的机械零件会产生较强的噪声)、改革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(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)、提高机械的加工质量和装配精度(可减少机械各部件间的摩擦、振动或由于不平衡而产生的噪声)。
2.在建筑施工方面,严格执行《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》。政府要依法限定施工作业时间,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,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。
3.在交通运输方面,严格执行《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》。实施禁鸣、限行、限速等措施,控制高铁在城市市区内运行的噪声污染,加强机场周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,减少航空噪声扰民纠纷。
4.在社会生活方面,严格实施《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。禁止商业经营活动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,严格控制加工、维修、餐饮、娱乐、健身、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,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,取缔扰民的露天或马路市场。
二、控制传播途径
当声源控制效果不佳或由于经济、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实现时,必须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采取适当措施。
1.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,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在城市、工厂的总体设计时进行合理布局,例如将工厂区、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,把高噪声设备与低噪声设备分开,利用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自然衰减,减少噪声污染范围。
2.采用声学控制措施,包括吸声(使用吸声材料)、隔声(如通过隔音室、隔声屏障等)、消声、减振等常用技术。
三、接受者防护
在噪声接受点进行个人防护是控制噪声的最后一个环节,在其它措施无法实现或只有少数人处在强噪声环境中时,对接受者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方法。常用防护用具有耳塞、隔声棉、耳罩、头盔等。
四、加强城市绿化
搞好植树造林树木及植物形成的绿化带,能有效降低噪声,这是因为植物叶片能反射和消耗声能。选择合适树种、植株的密度、植被的宽度,可以达到吸纳声波,降低噪声的作用。在公路两侧植树绿化,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。
另外,树林、草坪的绿色对人的心理感受要显得安静些,这也是从心理学方面降低噪声的影响。